開欄的話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有著深厚的歷史累積與文化傳承。歷代廉政建設的思想、制度、實踐所形成的廉政文化,是我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珍貴遺產。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廉政文化,即日起,山東省紀委監委網站微信公眾號推出「每週一廉」專欄,精選山東清官廉吏的廉政故事、文學作品、家規家訓等,傳播清廉「正能量」。
養浩然正氣 為家國干城
——張養浩
張養浩(1270—1329年),字希孟,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他創作的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膾炙人口、傳誦至今。
張養浩自幼以拾金不昧、勤奮讀書而聞名鄉裡,先後被薦舉為學正、禮部令史、禦史台掾屬,授堂邑縣尹。元武宗至大年間,拜監察禦史,因直言勸諫逆丞相被罷。元仁宗時,任中書省右司都事,累遷禮部尚書。英宗即位,改中書參議,未幾辭歸養親,所居「雲莊」。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四月,關中大旱,張養浩復仕,為陝西行台中丞,後因操勞過度逝世。
張養浩進入仕途之始,便立下報國之志,在宦海沉浮中矢志不渝,堅守原則。元至大三年(1310年),面對元朝腐敗的吏治和日漸混亂的政局,張養浩犯顏直諫,上《時政書》,直斥朝政沈痾十害,條條可置自身於死地。 《元史》評述曰:「言皆切直,當國者不能容。」其憂國憂民、冒死直諫的勇氣和擔當,令人肅然起敬。
他也直言敢諫,根據多年的為政經驗,寫出官箴名著《三事忠告》,忠告為政者「入則懇懇以盡忠,出則謙卑以自悔」。
張養浩雖宦海一生,政事繁忙,但為官之餘,極度重視對子女的訓誡和教育,專作《家訓》一篇以示後人。他在《家訓》中明確指出:為官者要廉潔奉公、勵志圖治,不能沉溺於聲色犬馬、驕奢淫逸。其子張引一直伴隨父親左右,深受其言教的影響,繼承父親先志遺風,一生為人正直、興學教民、守身遵法、忠心報國。
張養浩一生居官清正,為當代及後世稱揚。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既聞命,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上任後,“凡所以力民者,無所不用其至”,四個月吃住在公署衙門,每念及民生痛苦,傷心悲悼,終因勞瘁而卒。 「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濟南市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