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雎是戰國時期的魏國人,因為封地在應城,又被人們稱作「應侯」。在秦昭襄王時期,範雎來到秦國,並且受到了秦昭襄王的重用。
範雎是一位極為出色的謀略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在他的輔佐下,秦昭襄王收回了屬於君王的權力,並且使秦國步入了新的階段。秦朝丞相李斯對範雎的評價極高,他曾坦言:「昭王得範雎,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就是這樣一位深受器重,勞苦功高的大臣最後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範雎本是魏國人,因為秦昭王賞識他的才能,所以封他為宰相。範雎當上宰相之後,也確實靠著一張利嘴為秦國立立下不少功勞。白起是秦國人,武將出身,擅長攻堅戰,後世對他的軍事評價很高,是戰國四位著名將領之一。範雎與白起的關係,就是文臣與武將的關係。
他們兩人關係可以比對趙國的廉頗和町相如。秦昭王要成就一番事業必然要有所取捨,可是范雎什麼方法不用,竟然提出了讓秦國太子質於魏的想法。既然他提出了這個方法,那就應該料想到趙國必然會破壞秦國和魏國的結盟,而趙國破壞結盟的辦法就是傷害秦國太子。他自私的性格根本沒有讓他真心為秦昭王考慮。秦昭王痛失愛子,之後又因為範雎的收回王權之策,逼得自己母親絕食而死,秦昭王連番遭受親人離世的打擊,全都是因為範雎。
範雎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善妒,這個人受不了被人忽視,受不了別人搶走他的風頭,希望所有人都圍著自己轉。就是因為這一點,他不顧前方戰事的具體情形,蠱惑秦昭王將白起召回,給了趙國反撲的機會,還誣陷白起,逼得白起自殺。
秦昭王因為範雎失去了兒子、母親和白起,更因為範雎讓前線無數的秦國將士們喪命。範雎推薦的兩個人都背叛了秦國,秦昭王自然懷疑範雎的居心。
在這些秦簡中,有一部《編年史》就記載了範雎的結局。
五十二年,王稽、張祿死
《史記》記載,「五十二年,王稽棄市」。顯然,範雎命運和王稽一樣,沒能逃脫秦法制裁,顛覆了史書記載。
一代秦相範雎,他學富五車,睚眥必報,更受到秦昭王的無限的寵信。最後卻作死自己手中,聰明反被聰明誤。一代軍神沒有死於沙場,死於敵人之手,卻如此憋屈的自殺而亡,讓人不勝噓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