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太后,漢族,長樂新都(河北冀縣)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孝文帝拓跋宏的祖母。她在第二次臨朝期間對北魏國內的政治、經濟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大推動了拓跋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
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將其封建化進程推向了高潮,國力達到了鼎盛,更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實在北魏太和年間,各項改革基本上是在馮太后的主持下進行的,如行均田、三長、俸祿之製等,即使馮太后去世,孝文帝也是繼續沿著她的改革道路進行和創新的,實行了遷都洛陽、斷鮮卑語改說漢語、禁胡服改穿漢服、改復姓為漢姓以及製定姓族等一系列漢化政策,完成了改革任務。
文成帝登基不久,年僅11歲的馮氏憑相貌和才華被選為貴人。做了貴人的馮氏,在宮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太安二年(456)正月,文成帝拓跋濬要冊立皇后。
當時後宮中受寵的妃嬪很多,但根據北魏的定制,這些妃嬪若要成為皇后,首先必須手鑄金人,誰先鑄成,誰就是皇后
由於馮氏久居宮中,深知北魏朝廷的各項典制,所以在這方面早有準備,首先鑄成金人,隨即被立為皇后。
這一年,馮氏年僅14歲。太安二年(456)二月,也就是馮氏被立為皇后的第二個月,李貴人的兒子拓跋弘被立為皇太子,按照道武帝拓跋珪當年所定的規矩,凡後宮妃子所生之子被立為儲君,太子生母都要賜死,以防母以子貴。就這樣,李貴人被賜死,太子拓跋弘由馮太后躬親撫養。和平六年(465)五月,26歲的文成帝拓跋濬病逝於平城(今山西大同)。
年僅12歲的皇太子拓跋弘即皇帝位,是為獻文帝,馮後被尊為皇太后。是時,太原王、車騎大將軍乙渾趁機謀反,奪取皇位,後來被誅殺,馮氏便於公元465年第一次臨朝聽政。 "太后臨朝,自馮氏始也。"
隔年(471),獻文帝以自己厭倦世務、信仰佛教、研習黃老之學為由,將帝位傳給了太子拓跋宏,是為孝文帝,而自己18歲就做了太上皇。
承明元年(476),孝文帝年僅9歲,馮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再次臨朝聽政,直至公元490年死。馮太后秉權期間,省決萬機,而"高祖雅性孝謹,不欲參決,事無巨細,一禀於太后。太和十四年(490),馮太后崩於太和殿,時年49歲,諫曰文成文明太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