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讀陶淵明簡介(讓生命回歸最本真的寧靜)

2022-08-01陶淵明

一、陶淵明的生平及其思想

陶淵明(365年—427年),一名潛,字符亮,潯陽柴桑(今中國江西九江西南)人。他是中國歷史上極富特色的大詩人,對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古典名著普及文庫」《陶淵明集》,岳麓書社出版

陶淵明主要生活於中國東晉王朝末年。東晉滅亡以後,他還在南朝宋初度過了一生中的最後七年。他所處的時代,尤其是晚年,是中國歷史上特別混亂、黑暗的年代之一。政治殘暴,戰亂頻繁,民不聊生。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初期重臣,官至大司馬。祖父、父親都任太守,外祖父曾任大將軍桓溫的長史。不過到他出生時,家道已經衰退。所以他在《自祭文》中說:「自餘為人,逢運之貧。」用「生不逢時」概括他的遭遇,是再也恰切不過的了。儘管如此,他在青少年時代仍懷著宏大的政治抱負:「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不過事與願違,29歲時他才開始踏人仕途,出為江州祭酒。此後又做過荊州、江州刺史的幕僚,擔任過大將軍的參軍。每次任職時間都不長,不任職時便回鄉閒居。 41歲那年,被任為彭澤郡令。 「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為觀止:『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裡小兒!』即日解綏去職,賦《歸去來》。清閒度日,氣節不改,直至去世。

在論述陶淵明的作品之前,有必要對他的思想略作述說。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思想較活躍的時代。儒家思想一統漢代近400年,而魏晉南北朝的300多年,則是儒、道、玄、佛並行天下。儒學至高無上的地位發生了動搖,但影響仍然是巨大的。

陶淵明身為詩人,又有著獨特的經歷,不可能不受時代思潮的影響。 他放曠自適的人生取向,及時行樂的人生觀,無疑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 在他的創作中,反覆使用《莊子》一書中的典故,經常表露出崇尚自然、追求理趣、委運大化的情懷。

少無適俗韻,性愛本愛丘山。

——《歸園田居五首·一》

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

——《和郭主本二首·一》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畏。

應盡可能須盡,無復獨多慮。

——《形影神三首·神釋》

他也曾在詩中多次詠及長期、桀溺和荷老翁這些古代的隱士。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

——《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返。

即理愧通識,所保訌乃淺。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一》

遙謝荷翁,聊得從君棲。

——《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

從這些詩句中,也不難窺見他道家思想情緒的流露。

但是陶淵明是個對現實有清醒認識的有識之士,他的歸隱,是出於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不能僅僅看成是慕求道家的遺世獨立,超然塵外。

即事如已高,何必昇華嵩。

——《五月旦作及戴主簿》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

——《形影神三首·影答形》

「即事」兩句說如果對現實事物的認識正確,就不必去華山、嵩山修仙練道。 「存生」兩句謂長生不老是無稽之談,養生之術也苦於難學。這種認識,讓我們看到他對道家思想還是保持著一定距離的。

至於佛家思想,陶淵明對之似乎更多一些保留。 雖然他有好幾位佛學界的好友,詩中偶爾也出現「空無」一類的佛家語,但他對佛家卻似乎始終少有興趣。高僧慧遠和好友劉柴桑邀他加入白蓮社(一佛教團社),他說:「『若許飲則往。』許之,遂造焉。忽攢眉而去。」(事見《蓮社高賢傳》)「慧遠作《三報論》《明報應論》《形盡神不滅論》,皆懾於生死報應之反映,故陶淵明為此詩(指《形影神三首》 )斥其營營惜生也。二》)「我聞為善,慶自己蹈;彼蒼何偏,而不斯報!」(《祭程氏妹文》)這種感慨,也是與佛家「善惡相報」之說相左的。

事實上,對陶淵明一生起主導作用的仍是儒家思想。 他從小接受儒學的薰陶,「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飲酒二十首·十六》)早年的數度出仕,以後的歸耕壟畝,守節固窮便是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思想在他身上的體現。其作品更充分說明了他對儒學的信仰和對孔子的敬慕。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

——《飲酒二十首·三》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二》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學,漂流抓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飲酒二十首·二十》

這類稱讚儒家思想、仰慕孔子的話在他的詩文中多不勝數。清人劉熙載說陶詩「大要出於《論語》」(《藝概詩概》),確是頗中肯綮的評價。

關於陶淵明是否忠於晉王朝的問題,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的基本思想。這個問題論者歷來有不同看法。在某些論者看來,說陶淵明忠於晉王朝,彷彿就貶低了他的人格和形象。如前所述,陶淵明的曾祖父、祖父、父親以及外祖父都在東晉王朝為官,他在詩文中也極力頌揚陶侃在東晉初期的赫赫功業。因此,陶淵明關心東晉王朝的命運是很自然的事。他雖然在東晉滅亡以前便對現實不滿,但這不能作為反對晉王朝的證據,這是不言自明的。他的《述酒》,經歷代學者考證,認為是悲嘆晉室消亡、譴責劉裕弒君篡位的政治詩。詩末說:「峨峨西嶺內,偃息常所親。天容自永固,彭殤非等倫。」哀悼東晉末代皇帝晉恭帝之情非常明顯。肯定這些,絲毫也無損於陶淵明的形象。屈原不是眷戀楚國、難忘楚懷王嗎?杜甫不是忠於唐室、忠於皇帝嗎?難道這就損害了他們的人格和形象?嘆晉室之不強,哀末代皇帝之不幸,不妨說,這是家庭背景和儒家忠君思想左右了他的這一立場。

總之,陶淵明的確受到不同思想的影響,但對他影響最大、最深刻的仍是儒家思想。

二、陶淵明作品的藝術風格

陶淵明的作品,現存詩歌120餘首,散文、辭賦等10多篇。

他的詩歌,或嘆行役之勞,或抒厭仕之感,或寫田園之美,或記閒居之趣,或詠務農之樂,或述貧困之苦,或發人生之感慨,或言自然之理趣,或緬懷遠古之盛世淳風,或讚賞歷朝之高人雅士,莫不真情流露,使人回味無窮。其中描寫田園風光的詩歌,歷來最為人所稱道。

陶淵明詩歌在當時的詩壇上獨樹一幟,藝術上有著極高的欣賞價值。

陶詩最顯著的,被公認的藝術特色就是平淡自然、質樸無華。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五首·三》

描寫歸耕後親身從事勞動的生活,寥寥數筆,隨手寫來,造語極其平實,卻把勞動的辛苦,勞動時所見到的景物,寫得有情有致。末兩句說夕露沾衣而不足惜,只要有勞動的喜悅和收穫就行。對一個孤高傲世、詩書滿腹的人來說,這是何等恬淡樸實的心境啊!

又如他描寫居所附近的景物: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曖裡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歸園田居五首·一》

「方宅」二句,如同現代白話。 「狗吠」「雞鳴」這樣的俗語,也用人詩中,更使人感受到農家的氣息。詩人用他的白描藝術繪出了恬適的農宅風格圖。

說陶詩“平淡”“自然”,首先是指其用詞遣句平實淺近,著筆無斧鑿之痕,無雕琢之氣。我們看齊梁詩的「綺靡」之作,謝靈運「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文心雕龍·明詩》)的雕繢之詩,就更能體味陶淵明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借景抒情,是中國詩歌的傳統,如《詩經》《楚辭》以及漢魏詩歌中都有很多這樣的佳作。陶淵明繼承了這項傳統,但運用得更為自然,往往在不經意之中將景與情交融於一處,構成一種獨到的意境。 這是陶詩的另一個特色。如: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二十首·五》

「人境」一詞,已是別有深意,見得作者志趣不與世俗相同。 「人境」當是車馬喧嘩,而此處卻無車無馬,可見此「人境」非一般「人境」。作者為何耐得住此等寂寞,那是因為心思高遠而寧靜,淡泊明志,不求聞達。 「採菊」以下數句,「悠然」是關鍵字,是「詩眼」。詩人悠悠然遠望南山,悠悠然採菊,悠悠然欣賞優美的山色,悠悠然仰視還巢的飛鳥。籬邊的菊花,遠處的南山,傍晚的山色,空中的飛鳥,這些悠然的意象,透過詩人的悠然之心組成了一種“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物我交融”的悠然意境。這意境中的「真意」是什麼呢?詩人只是含蓄地說“已忘言”,也就是他認為其中的妙味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雖有玄意,卻是實感。南宋詞人張孝祥在欣賞秋夜月色下的洞庭湖之後,也曾發出「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念奴嬌·過洞庭》)的感嘆,其意略同而不及陶詩的含蓄和韻味綿長。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二》

遠山來的清風,在平曠的田野中交合,青秀的新苗一派生機,欣欣向榮。這其中既有欣賞勞動成果的喜悅,又有辭官歸隱後的自我安慰。 「懷」字將新苗擬人化,劉熙載說:「『良苗亦懷新』,物亦具我之情也。」(《藝概‧詩概》)可謂深得此句之妙。

淒淒歲暮風,翳翳經日雪。

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歲暮淒厲的寒風,經日飄飛的大雪,側耳而聽,雪花落地無聲,只留下眼中的一片潔白。看似僅在描寫雪的輕虛潔白,實則同時也顯託了詩人高曠的胸懷,亦即下文所說的「高操」與「固窮節」。

陶淵明的崇尚自然之情,孤高傲世之情,淡泊功名之情,真剛質樸之情,感嘆人生無常、及時行樂之情等等,常常隱含在他的描寫景物風光的詩句中。甚至可以說,如果我們不接觸任何有關陶淵明的資料,只讀他的這一類詩,我們也能夠勾畫出他人格形象的基本輪廓。

陶淵明還是一位駕馭語言的高手。用語簡潔而意蘊豐富,也是陶淵明的難以企及之處。

山滌馀靄,宇曖微霄。

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時運》

僅16字,一幅暮春景物圖已躍然於眼前。尤其是一個「翼」字,將新生禾苗在清風中搖曳多姿之狀寫活,使整個畫面顯得生機勃勃。歷來評論家都認為是工於肖物的傳神之筆。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歸園田居五首·二》

「荊扉」說居室之陋,白日掩扉,說明自己不外出,也很少與人交往。 「虛室」既寫房擺設極少,又言獨自一人時室內之靜。 “絕塵想”,絕無塵俗之雜念。兩句平淡省淨的語言,既寫出了一個非常閒適靜謐的境界,又傳神地勾勒出了隱者的心態。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騸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築,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詠荊軒》

描寫行刺秦王的荊軒在離開燕國京城時,眾人為他送行的悲壯場面。 「雄發」兩句,以誇張的手法極寫荊軒激昂慷慨之情。這一段直接描寫荊軔的話僅此二句,卻非常生動地表現出荊軔的豪情壯志。寬廣的大道,白馬的長鳴,一陣陣凜烈的朔風,易水河中的滾滾寒波,友人演奏的樂聲、歌聲,先是哀傷悲涼之曲,而後是激昂雄壯之調,四座之人,無不淚流滿面,驚心動魄。這畫面不但寄託了詩人對英雄的無限崇敬之情,也讓我們了解到陶淵明感情世界「並非渾身靜穆」(魯迅語)的另一個面向。

以上僅就陶詩的主要藝術特色略略作了闡述,其他如用典信手拈來,運用貼切自如,講究篇法的渾厚完整,語言上為加重感情而反復運用疊詞等等,就不一一細說了。

詩以外,陶淵明的散文、辭賦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如《五柳先生傳》,一般都認為是作者自況。全文僅一百來字,卻將一位生活貧困、志趣高潔的讀書人寫得活靈活現,維妙維肖。其他如《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前者以簡約的筆法敘事,後者以精練的文字抒情,篇幅也都很短小,但思想內容卻十分豐富。宋代的歐陽修甚至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而大膽表露愛情的《閒情賦》,詞藻華麗,則說明陶淵明於「綺麗」一體,也是高手。他之所以在詩中運用平淡質樸的語言,完全是內容和自身性格所決定的。

三、陶淵明作品的流傳及其影響

在中國詩歌史上,陶淵明已被公認為是繼屈原之後,李白、杜甫之前最傑出的詩人。然而在當時和陶淵明逝世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他作品的價值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第一位肯定陶淵明作品的人是梁朝文學批評家鍾嶸。他在《詩品》一書中將陶詩列為“中品”,肯定他的“直為田家語”,並推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之後,梁昭明太子蕭統廣泛蒐集陶淵明作品,編成第一本《陶淵明集》,並給予較高的評價:「其文章不群,詞採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青雲而直上。收錄謝靈運詩40首,收錄陸上機詩51首。對此評論家有多種說法,但不管怎樣,卻說明陶詩在那時還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與蕭統非常接近的劉勰,在他著名的文學批評著作《文心雕龍》中,對陶淵明的作品也隻字未及,便是明證。

直到唐代,也就是陶淵明死後200多年後,他的文學成就才真正開始被人們所認識。李白在他的詩中多次詠及陶淵明。杜甫更推崇:「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白居易也說:「篇詠陶謝輩,風衿嵇阮徒。

唐人的詩歌創作,也直接受到陶淵明的影響。特別是王維、孟浩然、儲光羲、韋應物、柳宗元等人的山水田園詩,受其影響更大。清人沈德潛曾評曰:「陶詩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淵深樸茂不可到處。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閒遠,儲太祝有其樸實,韋左司有其沖和,柳儀曹有其峻潔,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到了宋代,陶淵明的人格和作品更被推崇到極高的地位。蘇軔說:「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東坡續集》卷三《與蘇轍書》)評價之高,甚至說超越李白、杜甫,難怪後人多不苟同。此外,蘇遼還曾和作陶詩100餘首。大詩人陸遊自謂:「學詩當學陶。」(《自勉》)閒暇之時,他「臥讀陶詩未終卷,又乘微雨去鋤瓜」(《小園四首·一》),酷似淵明神態。辛棄疾在與陳同甫唱和時,甚至將陶淵明與諸葛亮相比:「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賀新郎》)南宋著名詩人楊萬裡也高度評價陶淵明:「亟知人更賢,未契詩獨好。也多了反映農民苦難的內容。

不但如此,宋人也先對陶詩「自然」「平淡」的美學價值作了探討。嚴羽說:「康樂之詩精工,淵明之詩質自然耳。」(《滄浪詩話‧詩評》)葛方立說:「陶潛、謝脁詩皆平淡無奇有思致,非後來詩人怵心劌目雕琢者所為也。明初著名畫家週元素曾作「淵明逸致」圖,摹寫陶淵明酒醉後的神情,經明清兩代不少收藏家保存,以後傳至清宮廷,清高宗還為之題詩一首。由此可見陶淵明是多麼受到後人的尊敬。直至清末,大詩人黃遵憲還取陶詩「結廬在人境」之意,將自己的詩集題為《人境廬詩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陶淵明的研究更加深入,論著、論文多不勝數。各種文學史均以相當多的篇幅介紹他的生平和作品,大學中文系的教材和中學語文課本都選錄了他的作品。

陶淵明作品的價值也受到世界公認。日本、英國、法國、美國、德國、俄國等都有陶詩的譯本。 《大英百科全書》《蘇聯百科全書》也用專門詞條對陶淵明作了詳盡的介紹。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創作的確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瑰寶。

熊治祁

本文為岳麓書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庫」《陶淵明集》前言,作者熊治祁。

《陶淵明集》

作 者:熊治祁 註譯

定 價:¥25.00

本書為陶淵明的詩文集,收錄了陶淵明120餘首詩歌及10餘篇文章,較為全面地展現了陶淵明的文學成就及其自然率真的個性和高潔灑脫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