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約西元前231年-西元前196年),漢族,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曾先後為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戰功,但後來遭到漢高祖劉邦的疑忌,最後以謀反罪處死。 《史記·淮陰侯列傳》專門記錄韓信的生平。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劉邦初始也沒把他當將才使用,只任命他為連敖。在連敖的時候,犯了錯誤,要斬首正法,在臨刑前韓信仰天長嘆:「難道漢王不想得天下了嗎?為什麼要殺壯士呢?」滕公夏侯嬰當時是監斬官,聽韓信說出這話,再看韓信,覺得這個人不同尋常,於是把他放了。跟他談了一番話,更覺得這是奇才,就把他推薦給劉邦,劉邦讓韓信當了治粟都尉,但仍未發現韓信的才能。韓信見劉邦不肯重用,決意離漢營而去。丞相蕭何素知韓信之才,聞訊即刻騎馬月夜苦追,將他勸回,由此留下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
蕭何去追韓信時,劉邦開始以為蕭何跑了,大為憤怒,如失去了左右手。當蕭何追回韓信後,兩天後去拜見劉邦,劉邦問他:「為何逃跑?」蕭何回答到「為了追回韓信。」劉邦怒道:「眾將逃跑了好幾十個人,你都沒有去追,偏偏去追個韓信,騙誰呢? 」蕭何答道:「諸將易得耳。所與計事者。安所決耳。韓信即留下;不能用,韓信終究要跑的。好。蕭何又說:「你平時傲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離開的原因。你既然想拜韓信為大將,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才行。眾將都很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能當大將軍。等到拜大將時,得知是韓信,都大為驚訝。
韓信胯下受辱的典故:
韓信為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未被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韓信的母親死後,窮得無錢來辦喪事,然而他卻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安頓得下一萬家。當時下鄉南昌亭長見韓信非凡夫俗子,邀為門客,但不為其妻所容,“食時信往,不為具食”,韓信憤然離去,“釣於城下”,但所獲不能果腹。一漂母見韓信飢餓,便把自己帶來的飯分給他吃,一連數十日。韓信十分感激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漂母聽了非常生氣,「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信聞之,深感慚愧。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想侮辱韓信,說:「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史記·淮陰侯列傳》)並當眾侮辱他說:「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為他是個怯懦之人。
韓信之死
韓信幫助劉邦打江山,追趕項羽,追到滎陽時,按兵不走了。劉邦不知怎麼回事,去問蕭何,蕭何說:“他這是討封哩。”劉邦立時就封韓信為“三齊王”,就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這才去追趕項羽,把項羽打敗,為劉邦打下了江山。
劉邦坐了江山後,怕韓信勢力大,壓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殺死韓信,可是自己親口封了韓信“三齊王”、“五不死”,怎麼殺他呢?他想了個殺韓信的辦法告訴了呂後。
呂後召韓信進宮,對韓信說:「你犯下了謀反罪,君王叫我殺你。」韓信說:「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這事我得當面和君王說說。」呂後說:「哼哼,你見不著君王了,你看看你來在了什麼地方? 」韓信一看周圍陰森森的,往上看頂棚遮得嚴嚴的看不見一絲天,往下看地上鋪著毯子,看不見一點點地,又見不了君王,心裡不由叫苦。沒等韓信分辨,呂後又說:“君王封你'五不死',我們都按君王的意思辦了。我知道你還要說:沒有捆你的繩,沒有殺你的刀,這些我們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