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出生約西元626年,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駱賓王出身寒微,擅長七言,大家耳目能詳的“鵝鵝鵝”據說是其七歲所做。駱賓王官場不是很如意,曾被下獄和流放過,曾擔任過“武功主簿”、“明堂主簿”、“臨海縣丞”、官至“侍禦史”,相當於擔任過現在的縣裡的秘書、祭祀場所秘書、臨海縣副縣長,官位最高到現在的國家紀檢委、最高檢察院的一個部門領導。
自高宗後期,武則天已開始把持朝政,公元683年末,唐高宗李治駕崩,遺詔立太子李顯繼位,武則天為鞏固大權,排除異己,下令大肆殺害忠良之臣,並設立間諜機構,監控民情和社會輿論,搞得民不聊生。西元684年,徐敬業起兵造反,討伐武則天,寫出了著名的《討武氏檄》,據說武則天讀了檄文大怒,怒的不是駱賓王罵她,而是痛斥相裴炎失職,駱賓王如此有才華卻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684年,歷時三個月的徐敬業起兵失敗,徐敬業、駱賓王倉皇出逃,因部下叛變舉報,徐敬業被殺,駱賓王生死不明。
關於駱賓王的結局,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被殺,《資治通鑑》中記載了兵敗後徐敬業、駱賓王被殺的景象,此外《舊唐書》也有相關記載,駱賓王被殺可能性最大。另一個是逃跑並曾在靈隱寺出家,據傳「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就是在靈隱寺出家當和尚的駱賓王所寫,這終究是傳說,沒有佐證。
可惜,一代文豪,結局令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