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名祝山西省文水縣南徐村。生於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龍元年(705年),享年82歲。 67歲登基稱帝,在位15年。退位後,唐中宗李顯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死後諡號“則天大聖皇后”。從此,「則天」二字逐漸代替其名,傳至今日,人們都稱之為武則天。武則天的煩惱,是每個皇帝都曾有過的煩惱:立誰當太子。武則天姓武,由武三思等人繼承權力意味著武周王朝的延續;如果由李顯繼承皇位,則意味著武周王朝的結束,李唐王朝的復闢。
武則天死後傳位給誰了?武則天歷史回顧。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高宗過世後,武則天權勢空前強大。武則天與唐高宗生了四個兒子,長子李弘早夭。次子李賢被高宗立為太子,這個兒子才能出眾,深得群臣敬服。武則天深感這個兒子是她奪權路上的一大障礙,在680年,武則天派人誣告李賢謀反,廢其太子稱號,不久又派人把他殺死。
在「立嗣」這個問題上,朝廷上下早已經形成兩個派別,這兩個派別涇渭分明,針鋒相對,誰也不肯退步——這個是肯定的,國本問題至關重要,誰都不能退半步。一派是“李派”,很多大臣都傾向於這個派別,他們主張立廬陵王李顯或皇嗣李旦為太子,至於是立李顯還是李旦,他們不關心,只要姓李就行;一派是“武派”,代表人為武承嗣,武承嗣認為武姓天下沒有傳給李家人的道理,何況,姑母辛辛苦苦得來的天下,怎麼能再還回去?
698年,武則天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群臣奏請武則天召廬陵王李顯回京。
此時大臣們集體亮出觀點群起請求召回貶低廬陵的李顯,這無疑是對武氏政權無聲而釜底抽薪的反抗。
太子的選擇是武則天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困擾她多年的事。在稱帝之初,武家子孫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動求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則天的姪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鳳閣舍人張嘉福指使王慶之率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不許,王慶以死泣請。武則天給印紙一張作出人證,讓他走,以後王慶之多次求見專言此事。武則天怒,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杖。李昭德引王慶出光順門,立即杖殺,餘黨散去。之後,李昭德、狄仁傑都勸武則天立親子為太子,無人再敢為武承嗣等求乞。
聖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則天託病,派徐彥伯帶一班宮人去房州設計召回李顯。二十八日,李顯回到洛陽,滿朝文武無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憂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請讓位給李顯,武則天同意立李顯為太子。聖曆二年(699年),武則天怕自己死後太子與武家子孫不能相容,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於明堂,銘之鐵卷,藏人史館。 長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則天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台碑)於文水吳陵。碑高5丈,寬9尺,厚3尺,碑文6700餘字,是中國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嶠撰寫,記載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Φ囊簧經歷,是重要的歷史文獻。隔年六月,武則天又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於鹹陽順陵,也是一塊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寫,記載了其母楊氏的一生經歷。
如果按照皇權不旁落異姓的原則,武則天應該將帝位傳給武氏。因為考慮到了這一層,武則天廢三兒子李顯後,強迫四兒子李旦跟自己姓武,徙居東宮,立為皇儲。可是武則天的娘家人見此不樂意了,武則天當皇帝,這天下就是武氏的天下,怎麼能傳給李旦呢?李旦再怎麼改姓,他還是李治的兒子,還是李家的後人。武則天的兩個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更是積極活動,企圖讓武則天立武氏後人為皇儲,以鞏固武氏權力。武承嗣授意王慶等人上表,要求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則天就問,李旦已經被立為太子,為什麼要廢掉改立武承嗣?你倒是給個說法啊。王慶之就搬出「自古以來未有立異姓為嗣者」的理由,講了一番大道理。王慶之的道理委實沒有錯,現在是武氏天下,豈可以李姓後人為皇儲。她武則天雖然強迫李旦改姓武,可一旦李旦擺脫她的控制,肯定會恢復李姓,只認父系血統,周武王朝就得結束,這不能不讓武則天擔憂。
其實武則天想立武三思為太子,可每一次徵求大臣意見,都遭到反對。武則天非常惱火,藉故屠殺和罷免一批“擁唐派”,後來再徵求意見,群臣就裝聾作啞,立武三思為太子的事就擱置下來了,但並未完全消除她要立武氏後人為皇儲的心思。真正讓武則天放棄立武氏後人為皇儲的,恐怕還是狄仁傑那的一番話。 698年,武則天問狄仁傑:我想要改立自己的侄子為太子,你認為怎麼樣啊?狄仁傑說:陛下與武氏弟兄是姑侄關係,與廬陵王是母子關係,姑侄與母子,你認為哪個比較親呢?當然是兒子比較親。陛下立兒子為太子,等陛下千秋萬歲之後就能入太廟,與先皇共享世代香火祭祀;而自古以來,哪有皇帝在太廟供奉姑母的呢?
這一席話無異於一盤冷水,澆熄了武則天立武氏後人為皇儲的希望。這句話的要害在於,一代女皇武則天並沒有活在丈夫李治的陰影下,但她卻無可奈何地活在夫權之下。她萬上之上,一言九鼎,不將任何人放在眼裡,但她卻無法改變一個現實,那就是整個社會被夫權所掌控。夫權是舊時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丈夫對妻子的統治和支配權力。即女方嫁於男方後,便脫離父家而加入夫家,身份、姓氏均依其夫,其子女姓氏也依夫家,其財產不論婚前或婚後所得,一律歸夫所有。妻子再能幹,也要生男育女,繼血統,承祭祀。夫權的形成源自於古代婚姻的流變。人類最早出現過群婚制,「男女雜遊,不媒不聘」。之後出現過族內婚和族外婚,再後又出來了對偶婚,其中包括「望門居」和「居婦家製」的婚居方式。
「望門居」是指男女分別在自己的母族內生產和消費,男子到異姓女子族中過著「夜赴晨歸」的同居生活,就有點像現在的「一夜情」那樣,那會還沒有夫妻穩居的家庭生活。而“居婦家製”則進了一步,丈夫到妻方家生活,有點像現在的“上門女婿”,血統按母氏計算,財產按母系繼承,子女姓氏也隨母系。
隨著金屬器的使用,使犁耕農業和畜牧業成為社會的主要生產部門,男子承擔了大量的農業重體力勞動,男子社會地位提升,逐漸掌握剩餘產品的支配權。經過漫長的婚姻家庭氏族鬥爭,人們逐漸由“居婦家製”改為“居夫家製”,女娶男嫁變為男娶女嫁。如《白虎通》中說「嫁者,家也。」「嫁」表示女子到男方以夫家為家。 “娶者,取也”,表示男子把女子取到自己的家。子女從父不再從母,世係按父系計算,財產按父系繼承,姓氏按父系確認,母系社會被打破,父系社會形成,在社會中開始體現出鮮明的夫權支配色彩。回頭看武則天,她縱是坐有天下,仍然逃不出夫權。夫權是有形的,更是無形的。唐高宗、甚至唐李宗族對武則天並無統治和支配權,但整個社會,李氏夫權仍然對武則天有無形的控制。
換言之,武則天雖貴為皇帝,想要什麼有什麼,似乎天下沒有她擺不平的事,但在世俗的眼裡,她仍然是李家的媳婦,這一定位或說歸屬關係始終未曾改變。當時的許多朝臣,根本不認為自己是武週的臣子,而是李唐的臣子,把武則天的權力歸為李唐所有,反對武則天立武三思為太子亦是理所當然。或許正是考慮到即使身為一個女皇也無法抗衡的夫權,武則天始終不敢強硬地立武三思為皇儲。其實,為了權力連兒子都捨得殺掉的武則天,她要真的處理掉兩個兒子,立武三思為皇儲並不是做不到。問題是,這樣做對武則天有什麼好處呢?在夫權根深蒂固的情況下,他立武氏而廢李氏,只會讓自己處於尷尬境地。就像狄仁傑所說,死後連香火都不配享受,折騰一番又是為了什麼呢?或許正是這一點自私的心理佔勝了她的偏執行為。
699年,武則天將廬陵王李顯召回,重新立為太子。至於為什麼立李顯而不是立李旦,固然是受「立嫡為長」的影響。而更重要的,是武則天對夫權的尊重,畢竟,李顯是唐高宗生前立的太子,李旦則是她武則天廢黜李顯後立的太子。讓李顯歸位,表明對李唐王朝的延續,對夫權的尊重,這就順應了世態民心。想必在武則天內心裡,她對婚姻與姓氏這種男權力量,是相當的絕望無奈,留個無字碑,任由你們說去吧。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有兒子武元爽、武元慶。武元爽有兩個兒子,武承嗣、武承業;武元慶的兒子是武三思。因此,武則天與武承嗣、武三思二人都是姑侄關係;武承嗣、武三思二人是堂兄弟關係。武則天在世期間,武承嗣、武三思二人都想做太子,進而在武則天之後繼任大周皇帝。武則天在位期間,武承嗣曾令其黨羽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未能成功。後來,大臣李昭德以武承嗣既為親王,又為宰相,權勢太重,建議罷免武承嗣的宰相職務,武承嗣遂被罷為特進。唐中宗李顯重新立為太子後,武承嗣做太子的幻想徹底破滅,憂憤而死。
武則天還是皇后的時候,曾要立武三思為太子,不過被狄仁傑等人所駁。武則天駕崩後,武三思更加專橫跋扈,構陷忠良。與韋皇后、上官婉兒潛通,兒子武崇訓跟媳婦安樂公主密謀廢料愍太子李重俊,讓安樂公主當皇太女。李重俊因此起兵,誅殺武三思及兒子武崇訓及其黨羽。
為什麼傳位於李顯?
選李顯有以下幾個正面因素:
1.李顯離她較遠,母子正面衝突較少。在感情上,沒有太多隔閡。
2.李顯是罪人身份,武則天將他重立為太子,他心裡自然會有一份感激。
3.李顯常年居住在房州,沒有自己的政治力量,武則天不必擔心被李顯架空。
4.李顯和武家人沒有什麼積怨,今後能保證武家人的地位。反觀李旦,武則天就不樂觀了。反觀李旦:
1.李旦常年在自己的監視下,兩個妻子也被自己殺死,他難免會有怨氣。
2.李旦是皇嗣身份,也許將繼承王位看做理所當然,不會感謝她。
3.李旦常年在朝廷,朝廷中有很多同情他的大臣,他很容易建立自己的勢力。
4.李旦與武家人早就結仇,他登基後勢必要找武家人算帳。
兩相權衡,武則天認為立李顯更安全,對自己和武氏一族更加有利。
退位後的武則天是如何繼續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地位呢?
在李唐宗室眼中,自己是個作亂者,有沒有什麼能讓他們必須承認她的身份,不能動搖她的地位,在她死後,仍要天下百姓向她跪拜的辦法?武則天思考片刻,叫來大臣,開始立遺詔。首先,她要求去掉「皇帝」的稱號,恢復皇后身份,與丈夫李治合葬。恢復皇后身份,她就不會被歸為亂黨一流,在名義上,她是前任皇帝的妻子,現任皇帝的母親,可以堂而皇之地住進幹陵,享受李家後代祭祀。這個舉動表面上看來像是放棄了自己曾經追求的帝王稱號,與李家人妥協,實質卻是以退為進,只要她的名字不被抹殺,她做過的事就不會被抹殺。其次,她要求赦免王皇后&蕭淑妃的親屬,恢復褚遂良、韓瑗的官職,將流放的魏元忠召回。恢復&皇后的身份,是一種妥協;赦免曾經的敵對者,也是一種妥協。因為武則天知道自己死後,朝廷上的忠良一定會為這些人平反,這個工作還是由自己親自來*做*吧。這又是一種政治智慧,平反這個工作如果由其他人來做,製造冤案的人肯定要受到非議和指責,如果冤案製造者親自平反,非議和指責就無從說起,武則天用實際行動塞住了眾人的嘴。最後,她要求不要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任何字,她要一塊無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