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作者是誰(《水滸傳》的作者真是施耐庵?)

2022-12-05施耐庵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還是羅貫中?

在許多讀者印像中《水滸傳》的作者只有一位:施耐庵。事實上並非如此,自古學界關於《水滸傳》的作者爭議很大。

施耐庵

為什麼讀者印像中《水滸傳》的作者只有一位:施耐庵?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印像中《水滸傳》的作者只有一位,施耐庵。為什麼有這樣的印象呢?其一,在眾多《水滸傳》版本中,確實有些版本只署了施耐庵一個人的名字。其二,上個世紀50年代,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水滸傳》,也只署了施耐庵一個人的名字。官方都這麼下定論了,所以給大家造成一種印象,似乎《水滸傳》的作者就只有一位:施耐庵。然而,這並不能反映水滸作者的真實情況。

施耐庵

《水滸傳》作者的文獻記載

根據現有文獻可知,《水滸傳》作者的署名至少有4種不同的表述。一種是施耐庵、羅貫中合著,一種是羅貫中著,一種是施耐庵著,還有一種是無名氏著。

第一種,羅貫中說。萬歷年間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馀》記載《水滸傳》的作者是羅貫中,但其中有個錯誤,說羅貫中是南宋時人。明代王圻qí的《稗史彙編》也記載《水滸傳》的作者是羅貫中。

第二種,施耐庵說。 「明末五子」之一的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

第三種,施耐庵、羅貫中合作,這中間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施作羅續”,一種是“施作羅修”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嘆認為《水滸傳》是施耐庵和羅貫中二人合著的。不過他認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寫的,後五十回才是羅貫中續的。所以他要「腰斬」《水滸傳》,並在第七十回正文後面發表這樣的評論:「一部書七十回,可謂大鋪排,此一回可謂大結束。讀之正如千里群龍,一齊入海,更無絲毫未了之憾。

還有一種是「施作羅修」。明朝嘉靖殘本《天都外臣序本》中,其上寫明「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出」。明朝嘉靖間高儒的《百川書志》中又寫明「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李贄《忠義水滸傳序》中提到作者時,說是「施(耐庵)、羅(貫中)二公」。

第四種,無名氏著。這是胡適等人的觀點。

為什麼《水滸傳》的作者如此混亂?

前面我們列舉了《水滸傳》作者的一些文獻記載,這種署名混亂的情形,至少說明古人對著作權這個問題並不重視,尤其是白話小說的著作權。

在今天當一個小說家是非常光彩的事,例如郭敬明、韓寒,他們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到處受歡迎,尤其是知名的小說家,報紙上刊登著他們的照片和消息,各地爭相邀請他們做報告,簽字售書,可謂名利雙收啊。

但是在古代,小說家的地位十分可憐,沒法和詩人、散文家、甚至戲劇家相比,這個原因很簡單。

其一,白話小說使用的是下里巴人的通俗語言,沒法跟典雅的文言文作品相比。

其二,白話小說出身也很低微,它源自民間說話,那是一種下層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難登大雅之堂。

其三,小說作者的地位一般也不高,大多數是科舉無望的下層文人,寫小說只不過是他們的糊口手段,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不但不能光宗耀祖,甚至還有辱家門。在讀書人的眼中,寫八股文章的才是“文人”,寫詩詞歌賦的才是“雅士”,寫小說的,就是“文痞”,甚至是作孽的“罪人”了。因此有些小說家只肯署筆名,甚至不肯署名,這給我們今天認定小說作者帶來很大的困擾。

王國維先生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先秦的散文,兩漢之大賦,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還有明清之小說,蔚為大觀。詩詞歌賦在各自的時期呈現生命的茂盛與美麗。正像人生的歷程一樣,從垂髫小兒到荳蔻年少,從風華正茂到耄耋老人,文學樣式也經歷了這樣一個興衰的歷程。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他說,在中國,小說不算文學,做小說的也絕對不能稱為文學家,所以並沒有人想在這條路上出世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唐詩宋字元曲,明清小說蔚為大觀,那小說怎麼可能不算文學呢?其實,在正統文學的價值觀當中,從來不認同小說以及小說家。但是這個並不妨礙這重要的文學樣式的蓬勃發展。所以,小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受人待見是真的,小說發展的波瀾壯闊,甚至在明清兩代風頭蓋過傳統詩文,這也是真的。小說一出身就像棄兒,他流浪在正統文學王國之外,但其生命力的旺盛卻超乎了我們的想像。即便是有抒情詩和史家筆法的雙重擠壓,小說還是綻放其光華,其魅力綿延至今,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在其歷史上的地位,確實。頗為窘迫,所以魯迅先生說的一點都沒錯,明清兩代,正統的詩書之家,其家長是從來不令子孫觀稗官野史的,但是不肖子孫呢,總是想方設法把那些個稗官野史、小說家流拿來當寶貝。

比如說紅樓夢裡面賈寶玉就讓小廝從外面弄了《西廂記》來看,《西廂記》當時可是禁書啊。不只自己看,他還請林妹妹一起看,看得兩人神思恍惚,而且我們知道寶釵也看過。所以,小說的地位很有點意思。它的尊貴和口碑不在朝野,不在史傳,而是在江湖在民心。正是因為小說地位尷尬,寫小說也撈不著什麼好處啊,無名無利,所以小說家常常不留名。這就為我們的小說史留下了大量的疑團。想當年白居易在長安給當時的主考官顧況行卷,目的是讓別人記住自己的大名。而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因為編撰了三言,他的名字卻不能載入族譜,因為那是有辱祖宗顏面的行為。明代的廬陵(江西吉安)人李昌祺,學問不淺,官兒做得也不小,就因為寫了一部傳奇小說《剪燈餘話》,結果不但生前受到嘲笑,死後還被取消了進入鄉賢祠的資格。

由此可見,古代文人基本上沒有著作權的觀念,社會普遍對小說家的評價也低,而書商對作者的工作也是很不尊重。正因為《水滸傳》作者不受重視,才導致水滸作者的訊息十分混亂。